R.O.C. Military Academy | |
校訓 | 親愛精誠 |
建校時間 | 1924年 |
學校類型 | 國立 |
校長 | 全子瑞 |
校址 | ![]() 高雄市鳳山區維武路1號 |
校園環境 | 市區 |
網站 | http://www.cma.edu.tw |
陸軍軍官學校是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,簡稱陸軍官校,因於廣州黃埔創校而有「黃埔軍校」之別稱,隸屬於國防部,以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為宗旨,採用大學之學制。民國13年(1924年)於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名為陸軍軍官學校,乃中國國民黨的黨校。民國16年(1927年)北遷南京,並改制為隸屬國民政府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,民國26年(1937年)因抗戰爆發而西遷成都,民國35年(1946年)再改為現名。民國38年(1949年)國府和國軍撤退台灣後,在1950年復校於高雄市鳳山區迄今。軍校大陸時期的畢業生大都活躍於北伐、抗戰、國共內戰等重要戰事,而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,目前均作為古蹟保護。
目錄[隐藏] |
[編輯] 校史
清光緒二年(1876年),兩廣總督劉坤一倡辦「廣東西學館」,以白銀8萬元購買黃埔長洲島船塢為館址。光緒八年(1882年)更名為「廣東實學館」。光緒十年(1884年)張之洞督粵,又改名「廣東博學館」。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(1887年8月3日),張之洞在「博學館」原址創辦「廣東水陸師學堂」。這是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。
1923年9月,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派蔣中正訪問蘇聯,學習建軍經驗。1924年1月24日,孫中山成立「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」,28日選定位於今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的長洲島上,原清代廣東水陸師學堂、陸軍小學、和民初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建立軍校。5月,任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,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。隨後,任李濟深、鄧演達為教練部正、副主任,王柏齡、葉劍英為教授部正、副主任;戴季陶、張申府(後改為周恩來)為政治部正、副主任,何應欽為總教官。此外還有熊雄、惲代英、蕭楚女、聶榮臻、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。
1924年5月,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,備取120名。5月5日開始入學。6月16日,陸軍軍官學校舉行開學典禮,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:「要從今天起,立一個志願,一生一世,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,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。」孫中山的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。1925年2月,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「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」,以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。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。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,但在北伐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破裂,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。

1926年,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,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,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」。北伐軍攻克武漢後,1926年10月27日,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,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,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。12月,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、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,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」。
1927年,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,於是在廣州、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。在武漢,3月22日,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,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「(武漢)中央軍事政治學校」,開展討蔣鬥爭。武漢分共(中國大陸稱:七·一五」反共事變)後,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,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,成為南昌兵變和廣州暴動(中國大陸稱述起義,國民政府均視為"暴動")主力,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;在廣州,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,1928年5月,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「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」,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,其餘散往武漢、南京等地,稱黃埔六期生。1929年9月10日,校長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,改稱學校為「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」。第七期學生畢業後,1930年9月,學校被要求停辦;在南京,1927年底,由蔣中正決定自行成立「(南京)中央軍事政治學校」,宣誓反共。1928年3月,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」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,於1937年8月遷至成都。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。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。抗戰結束後,實行軍校改制,於1946年元旦後改為「陸軍軍官學校」,校長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,由關麟徵升任校長。
1947年,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,決定在高雄縣鳳山鎮(後升格為鳳山市,今高雄市鳳山區)成立「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」(又稱「台灣訓練班」),直屬成都本校。1949年12月,解放軍佔領成都,學校停辦,共辦23期。蔣中正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政府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。1950年10月,陸軍軍官學校在台復校,設於原第四軍官訓練班之校址。
[編輯] 歷任校長
歷任 | 任期時間 | 校長姓名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第一任 | 1924年5月—1947年10月 | 蔣中正先生 | |
第二任 | 1947年10月—1949年9月 | 關麟征中將 | |
第三任 | 1949年9月— 1949年12月 | 張耀明中將 | |
第四任 | 1950年8月—1954年8月 | 羅友倫中將 | |
第五任 | 1954年9月—1957年3月 | 謝肇齊中將 | |
第六任 | 1957年4月—1960年12月 | 徐汝誠中將 | |
第七任 | 1961年1月—1965年3月 | 艾 靉中將 | |
第八任 | 1965年3月—1970年3月 | 張立夫中將 | |
第九任 | 1970年4月—1973年2月 | 林初耀中將 | |
第十任 | 1973年2月—1976年3月 | 秦祖熙中將 | |
第十一任 | 1976年4月—1977年12月 | 言百謙中將 | |
第十二任 | 1977年12月—1979年12月 | 許歷農中將 | |
第十三任 | 1979年12月—1981年6月 | 朱致遠中將 | |
第十四任 | 1981年7月—1983年6月 | 盧光義中將 | |
第十五任 | 1983年7月—1985年6月 | 黃幸強中將 | |
第十六任 | 1985年7月—1986年12月 | 黃耀羽中將 | |
第十七任 | 1986年12月—1989年6月 | 湯元普中將 | |
第十八任 | 1989年7月—1991年6月 | 胡家麒中將 | |
第十九任 | 1991年7月—1993年9月 | 楊德智中將 | |
第二十任 | 1993年9月—1996年7月 | 馬登鶴中將 | |
第廿一任 | 1996年7月—1997年7月 | 童兆陽中將 | |
第廿二任 | 1997年7月—1998年1月 | 丁渝洲中將 | |
第廿三任 | 1998年1月—2002年2月 | 張岳衡中將 | |
第廿四任 | 2002年3月—2005年6月 | 楊國強中將 | |
第廿五任 | 2005年7月—2006年6月 | 王根林中將 | (2006年7月,由賈輔義中將暫代) |
第廿六任 | 2006年8月—2010年7月 | 陳良沛少將 | 降為少將缺 |
第廿七任 | 2010年7月—至今 | 全子瑞少將 |
[編輯] 創辦初期主要教職員
[編輯] 中國國民黨
- 蔣中正:校長
- 廖仲愷:國民黨代表
- 李濟深:教練部主任
- 鄧演達:教練部副主任兼總隊長;教育長;武漢分校代校長
- 王柏齡:教授部主任
- 戴季陶:政治部主任
- 邵元沖:政治部主任
- 林振雄:管理部主任
- 周駿彥:軍需部主任
- 俞飛鵬:軍需部副主任
- 宋榮昌:軍醫部主任
- 李其芳:軍醫部副主任
- 杜景祺:軍醫部主任
- 何應欽:戰術總教官;教育長;潮汕分校校長兼教育長
- 胡謙:教育長
- 王柏齡:教育長
- 錢大鈞:參謀處處長
- 石醉六:長沙分校分校校長
- 顧孟余、徐謙:武漢分校校務委員
- 方鼎英:黃埔軍校教育長、代理校長
[編輯] 中國共產黨
- 葉劍英:教授部副主任
- 張申府:政治部副主任
- 周恩來:政治部主任
- 周佛海:政治部主任
- 聶榮臻:政治部秘書,兼政治教官
- 魯易:政治部秘書
- 惲代英:本部總政治教官;武漢分校校務委員
- 夏曦: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
[編輯] 蘇聯
[編輯] 黃埔舊校
-
主條目:黃埔軍校舊址
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,中央上方橫匾上「陸軍軍官學校」幾個大字,是譚延闓所 書。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:「殺盡敵人方罷手,完成革命始回頭」,二門右側牆壁上,掛著蔣介石手書的「親愛精誠」校訓。軍校大門綵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 聯:「升官發財,請往他處;貪生怕死,勿入斯門」,橫額為「革命者來」。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「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」。
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、三路四進、迴廊相通的樓房。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。中山故居即「史跡陳列室」,原為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,稱為學海樓。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,建築面積805平方米,1952年重修。其中陳列有伴隨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、自己裝了輪子的椅子、墨鏡、墨盒,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將軍 洪水使用過的手紡毛毯,抗日遠征軍名將鄭洞國的私章等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。
位於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,禮堂講台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、總理遺訓、中國國民黨黨旗、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焚鴉片、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犯天津、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;禮堂懸掛廖仲愷、朱執信、史堅如等名人像。黃埔軍校當年的「清黨」便是在俱樂部舉行。俱樂部西側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。
東征烈士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,是1925年中華民國軍政府為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,安葬有國共兩黨516位烈士遺體,面積5萬多平方米,1926年6月落成。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,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,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。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,有小黃花崗之稱。紀念坊後由墓道、墓冢、紀功坊、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,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,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,墓園於1984年修繕。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,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,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。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「平岡之石齒齒兮,黃埔之水淙淙;屹豐碑以萬世兮,將以垂紀於無窮」。碑的正面刻「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」,碑座的東、西、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。但由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,大部分共產黨員陣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記。
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,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。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,1930年9月26日落成,碑座高40米,孫中山先生銅像高達2.6米,重逾2000斤,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資,牧田祥哉敬作,筱原金作工場鑄造。碑的正面為「孫中山紀念碑」六個隸書大字,背面為總理像,東面為總理遺訓,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。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,表面鑲有校訓「親愛精誠」四個大字。
此外還有中山公園、仲愷公園、黃埔公園(又稱中正公園)、濟深公園;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、白鶴崗炮台;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。
[編輯] 校徽介紹
- 盾牌:表示自信、勇敢及保衛國家安全。
- 親愛精誠:本校校訓。
- 青天白日國徽:代表中華民國。
- 指揮刀:代表指揮官權責。
- 瑞穗:代表中華民國陸軍對北伐、抗戰、動員戡亂所建立之豐功偉績,並示「寓兵於農」之意。每禾七短,合為「雙七」,又名「七七」,含有抗戰建國紀念暨發揮抗戰建國之意。
[編輯] 校訓校歌
校訓「親愛精誠」經由蔣中正親自擬選,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佈的。每年6月16日,定為「校慶日」。
1924年,制定的《陸軍軍官學校歌》:
- 莘莘學子,親愛精誠,三民主義,是我革命先聲。
- 革命英雄,國民先鋒,再接再厲,繼續先烈成功。
- 同學同道,樂遵教導,始終生死,毋忘今日本校。
- 以血妝花,以校做家,臥薪嘗膽,努力建設中華。
1926年,制定延用至今:
- 林慶培 曲 陳祖康 詞
- 怒潮澎湃 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
- 主義須貫徹 紀律莫放鬆 預備作奮鬥的先鋒
- 打條血路 引導被壓迫民眾
- 攜著手 向前行 路不遠 莫要驚
- 親愛精誠 繼續永守
- 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
陸軍官校學生生活公約:
身為陸軍軍官學校學生
堅持不說謊 不欺騙 不偷竊的榮譽信條
也不縱容他人違反
立志成為允文允武 術德兼備的軍事領導人才
具備領導管理 解決問題 語文溝通 及持續學習四大能力
信守國家 責任 榮譽 犧牲 團結 勇氣 自信的核心價值
發揮親愛精誠校訓 確定 我 是最好的認知
貫徹 尊師重道 存誠務實的要求
[編輯] 紀念活動
- 1994年6月16日,為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,中國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1枚,面值20分,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。台灣的中華郵政亦發行郵票1枚,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與蔣中正校長頭像。
- 2004年6月14日,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李傑與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觀「黃埔軍校八十周年史蹟展」。
- 2004年6月16日,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紀念日,由黃埔軍校同學會、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編輯的《黃埔風雲人物》專題郵品紀念冊在北京首發,收入50餘枚有關黃埔軍校人物、歷史事件的郵票。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,來自台灣各地的萬名黃埔軍校校友舉行盛大慶祝活動。
[編輯] 架構
[編輯] 大陸時期分校
- 成都分校
- 潮州分校
- 長沙分校
- 洛陽分校(中央軍校第一分校)
- 武漢分校(中央軍校第二分校)
- 江西分校(中央軍校第三分校)
- 廣州分校(中央軍校第四分校)
- 昆明分校(中央軍校第五分校)
- 南寧分校(中央軍校第六分校)
- 西安分校(中央軍校第七分校)
- 湖北分校(中央軍校第八分校)
- 迪化分校(中央軍校第九分校)
- 鳳山分校(中央軍校第十分校)
- 深圳分校
- 汪偽軍校
[編輯] 大陸時期機構設置
- 軍校由六個部門組成:政治、教育、訓練、管理、醫學和補給。
- 軍校分步兵、騎兵、炮兵、工兵、輜生兵、通信兵等科。
[編輯] 現有教學單位
- 大學部
- 研究發展中心
- 土木系
- 機械系
- 管科系
- 物理系
- 化學系
- 電機系
- 資訊系
- 政治系
- 通識教育中心
- 軍事管理科學研究中心
備註:目前並無外文系,僅有英專連(或稱托福班)
[編輯] 著名校友
[編輯] 中國國民黨指揮官
[編輯] 中國共產黨指揮官
[編輯] 相關條目
[編輯] 外部連結
- (正體中文)(中文)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
|
|